• 信息详情

共和国的女儿|都贵玛:草原老额吉

发布日期:2019-11-18       点击数:196

人物小传

 

都贵玛,女,蒙古族,中共党员,1942年4月生,内蒙古四子王旗人,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牧民。上世纪60年代初,年仅19岁的都贵玛,主动承担28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,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,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。上世纪70年代,都贵玛自学蒙医蒙药和妇产科知识,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。

 

她是杜尔伯特草原上的英雄母亲,她是电视剧《静静的艾敏河》和电影《草原额吉都贵玛》的原型人物。

 

上世纪60年代初,19岁的她主动承担28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,上世纪70年代,她又自学蒙医蒙药和妇产科知识,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……

 

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用爱心与真情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。她就是“草原老额吉”——都贵玛。

 

28名孩子的额吉

 

上世纪60年代初,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,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粮荒。在江浙一带的农村受灾地区,许多家庭选择将幼年子女遗弃到上海等大城市,上海孤儿院为此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。但是由于食品严重不足,孤儿们因营养不良患病、夭亡等现象时有发生。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在知道情况后,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。

 

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,康克清找到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。乌兰夫在征求过内蒙古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后,决定将3000余名孤儿接到内蒙古,让牧民们来抚养。

 

当时的牧民们,纷纷骑着马,赶着勒勒车,来到育儿院申请领养孤儿。送到内蒙古大草原的南方孤儿,被牧民亲切地称为“国家的孩子”。

 

当时,年仅19岁的都贵玛被分配到乌兰察布盟(现乌兰察布市)四子王旗保育院,抚养旗里刚刚接收的28名“国家的孩子”。这个尚未成家的姑娘,就这样成了28名孩子的额吉(蒙语中意为母亲)。

 

“28名孩子中,最小的达来才刚刚满月,最大的也仅仅5岁。”都贵玛回忆说,“照顾孩子的事儿我都不会,只能一步一步地学。”

 

事实上,都贵玛也是一名孤儿。4岁那年,她的父母就去世了,她是由姨妈带大的。因此,都贵玛对这些孤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。“我们给孩子穿上蒙古族服装,希望这些孤儿在草原上获得新生。”都贵玛说。

 

在都贵玛的精心照顾下,28名孤儿没有一个因病致残,更无一人夭折,在当时创造了奇迹。直到28名孤儿全部被牧民领养后,都贵玛才离开临时托儿所。

 

草原妇女心中的“保护神”

 

杜尔伯特草原一直是地广人稀,交通不便,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。特别是临盆分娩更是横亘在广大妇女面前的一道“鬼门关”。身为嘎查妇联主任的都贵玛看到牧民遭受的病痛折磨和死亡威胁,心中有说不出的酸楚。

 

1974年,都贵玛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,率先参加了旗医院的学习培训。接受现代医学知识洗礼,对于文化基础极差的都贵玛远比战暴雪、斗狂风困难得多。但畏难不前绝不是都贵玛的性格。凭着对乡亲们的挚爱,别人一天轻松学到的东西,她就花两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掌握。她一边放牧一边学习,方圆一百公里的妇科大夫都被她请教了个遍。

 
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,都贵玛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。十几年来,她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,把“鬼门关”变为“通途”。都贵玛也因此成为当地妇女心中的“保护神”。

 

我愿为党和国家贡献一生

 

都贵玛从小父母双亡,丈夫英年早逝,自己终身未孕,但也正是这些磨难铸造了她坚韧、无私的品格。

 

1980年,年仅4岁的孟克吉亚哥俩不幸丧父失母。看到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,都贵玛二话没说便把他们接回自己家,使两个孩子重新得到母爱的呵护。

 

虽然家境并不宽裕,但都贵玛仍常年照顾非亲非故的巴图道尔基老人;牧民拉其斯仁两年前瘫痪在床,她主动承担起照顾帮扶的义务。

 

如今,78岁高龄的都贵玛虽然步履蹒跚,但还是停不下牧羊、拾粪的脚步。她不愿离开草原,她要继续守护这片绿色天地,能和乡亲们相濡以沫地和谐生活——她满足了。

 

都贵玛虽然没有惊人的壮举,却有无数个用爱心编织的平凡故事。面对诸多荣誉,都贵玛老人从容平淡,许多企业、单位听说了她的先进事迹,前来探望问候老人,并问她有什么要求时,都贵玛总是说:“党和政府给了我崇高的荣誉,我现在无所要求,有了一点成绩,是党的正确领导,如果身体还行,我愿意为党和国家多作贡献。”(中国妇女报·中国妇女网记者 刘世康)

 

浣溪沙·都贵玛

 

张桂兴

 

长在青山碧水滨,草原辽阔似胸襟。

 

孤儿千百喊娘亲。

 

洒向人间皆友爱,平生世上贵仁心。

 

晚霞绚丽染红巾。

 

责任编辑:梁异